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长三角人口与经济协同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研究(4)

来源:人口与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表-2015年长三角各城市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上海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扬州泰州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2000年年年年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温州

表-2015年长三角各城市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上海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扬州泰州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2000年年年年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温州金华衢州台州丽水合肥淮北亳州2000年年年年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巢湖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2000年年年年

五、长三角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演变驱动因素研究

1.驱动因素的指标选择

新经济地理学注重要素流动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并认为在初始禀赋差异、市场力量与政府作用综合影响下,城市间通过集聚与扩散效应作用下的要素流动发生相互作用,不同阶段内城市间联系也从弱联系、强联系向区域一体化等状态演进,城市发展遵循一定规律并组合成分工合理、联系紧密和均衡发展的城市群(肖周燕,2013)。我国发展经验证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主动性,通过有效改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但是从本质上看,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时存在一定差异化(肖周燕,2013)。

实际上,市场机制侧重于强化竞争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并推动生产要素不断向资本回报率较高的发达地区集聚;推动生产要素实现自身预期收益最大化而不断向资本回报率较高的地区集聚,因此为了度量不一致指数的驱动因素,本文从市场机制作用出发,采用物质资本差异和人力资本差异2个指标衡量其对不一致指数的影响(杨振,2008;肖周燕,2013;陈建军等,2015)。其中物质资本差异采用学者们常用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区域比重(X1)来衡量,人力资本差异则从就业容纳能力和人力资本质量差异两个视角分别采用就业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X2)和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占常住人口比重(X3)来度量(肖周燕,2013;张杰等,2016)。

在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带来社会效益损失等负面效应显现时,政府这一“有形的手”也会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影响要素流动以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本文结合前人研究,采用交通设施、财政收入等对要素流动能够产生影响的指标来反映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其中,交通设施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本文采用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X4)和高速公路密度(X5)反映某个城市的交通发展水平及状况,采用人均地方财政收入(X6)反映政府影响要素流动能力。此外,为了客观反映城市发展状况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本文结合学者研究成果,分别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X7)、第二产业比重(X8)、第三产业比重(X9)等指标,以更加客观、全面的度量不一致指数的驱动因素。

2.空间相关性检验

2000-2015年长三角地区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别是全局Moran’sI指数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表明在外部环境变化、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的共同作用下,区域发展正在逐步向均衡转变,核心区域部分城市如沪宁杭等呈现一定极化格局,同时边缘区不同城市间发展差距也逐渐显现,导致全局Moran’sI下降,同时伴随着核心区与边缘区城市间发展差距逐步显现,不一致指数全局Moran’sI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

表-2015年不一致指数全局自相关指标结果年份Morans I0........Z(I)5........4561年份Morans I0........Z(I)6...00186.....3064

3.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实际上,LM检验说明空间滞后模型(SLM)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对长三角地区不一致指数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表5),2000-2015年第二产业比重、固定资产投资、人均财政收入及高速公路密度等因素缓解了区域人口与经济不一致状况,而人均可支配收入、三产状况、就业容纳能力、人力资本差异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的扩大。此外,区域发展差距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城市辐射及人力资本等的溢出效应会通过传导机制影响其他城市发展。

(1) 2000-2003年,不一致指数主要受城市发展状况和政府作用驱动。这一时期,经济增长差异是不一致指数演变的重要动力,政府更注重自身发展而缺乏与周边城市协同,城市经济增长差异显著。但从空间效应看,邻近城市不一致指数增加1%可带动城市不一致指数增加0.831%,不一致指数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2) 2003-2012年,第二产业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状况与不一致指数负相关,第三产业比重、消费水平的增加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不一致指数;此外,交通设施完善、就业集聚水平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则进一步推动了人口集聚;对比而言,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状况的区域差异开始缩小,并推动区域发展向均衡格局转变。从空间效应视角来看,当前邻近城市不一致指数增加1%,可以带动城市不一致指数增加0.815%,说明不一致指数空间溢出效应正在逐步降低。

文章来源:《人口与经济》 网址: http://www.rkyjj.cn/qikandaodu/2021/0710/1719.html



上一篇:基于的县域人口经济系统协调格局演变特征研究
下一篇:甘肃省综合交通网络与人口经济耦合分析

人口与经济投稿 | 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人口与经济版面费 | 人口与经济论文发表 | 人口与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口与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