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基于的县域人口经济系统协调格局演变特征研究(5)

来源:人口与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就研究区域人口—经济协调度等单变量的局部空间关联性布局情况而言,人口—经济协调度格局存在凸显的空间集聚现象,“高——高“型区县主要分布

3.就研究区域人口—经济协调度等单变量的局部空间关联性布局情况而言,人口—经济协调度格局存在凸显的空间集聚现象,“高——高“型区县主要分布于市中心地区而“低——低”型区县主要集聚于市域边缘地区。市中心区人口发展程度高可带动经济发展能力的相应提升,而市郊地区近年来受行政区划调整影响由县建制转为市辖区建制的辖区经济发展水平仍低于人口总量和质量相关指标水平。

(二)讨论

1.本文以区域人口—经济单一系统内在因子的统筹发展水平及其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程度为切入点,结合2003、2007、2011和2015年保定市、北京市和天津市等三个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所辖区县的县域经济统计年鉴数据,基于GIS和GeoDa等空间计量分析工具,在进行京津保地区三个地市间的人口—经济单一系统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各市辖区县的单一系统发展水平和协调度进行空间可视化的格局演变分析,从而对影响整体区域人口—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统计指标因素和地域单元水平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可有效避免对区域人口—经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态势成因分析时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

2.人口—经济系统协调度演变格局是由人口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程度间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过程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演变格局均衡度变化趋势在本体表现出近乎一致性的同时也与人口发展水平变化态势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说明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现象,即只有适度控制人口发展规模和提高经济生产力,才能带动区域人口—经济协调度格局均衡度的提高。

3.人口—经济系统是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复杂动态巨系统,在实践环境中有关人口—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内容远比本文所列的系统指标数目要多。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影响系统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迅速累积。因此,在今后相关主题的研究过程中应依据当期区域战略发展环境下所提出的发展理念,对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就需要因时制宜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以便于及时准确地把握人口—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规律。

[1]赵菊花.关于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J].特区经济.2011(11)

[2]谷晓蕾.东北三省人口-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高建昆.适度人口问题研究综述[J].管理学刊.2010(1)

[4]于婷婷,宋玉祥,浩飞龙等.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17(1)

[5]李文慧,谢可贵,陶建军等.苏南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3)

[6]秦皇岛市国土资源局.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EB/OL].:http:///gtzyj/front/6048.htm,

[7]黄婷婷,朱洁萍,张蕾.北京市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评价[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3)

[8]孙平军,丁四堡,修春亮.北京市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性分析[J].城市规划,2012(5)

[9]文魁,祝尔娟,张贵祥.京津冀发展报告.2016:协同发展指数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0]王琳.天津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研究[J].天津经济,2015(1)

[11]王国霞,秦志琴.山西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3(4)

[12]旷开金,刘金福,吴承祯等.基于Open Geo Da的福建省人口分布空间统计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4(8)

文章来源:《人口与经济》 网址: http://www.rkyjj.cn/qikandaodu/2021/0710/1718.html



上一篇: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研究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长三角人口与经济协同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研究

人口与经济投稿 | 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人口与经济版面费 | 人口与经济论文发表 | 人口与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口与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