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对成渝中心城市发展方向的思考(2)

来源:人口与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城市功能发展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成都、重庆的发展不应是压倒对方的模式,而应强调彼此的分工,结合交通联动发展,促进功能协调。对

二、城市功能发展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成都、重庆的发展不应是压倒对方的模式,而应强调彼此的分工,结合交通联动发展,促进功能协调。对未来成都、重庆功能发展方向的主要建议如下:

(一)成都区域功能建议

首先,建设成都为中国西部的国际交流窗口。依托成都是整个东亚面向欧洲最近的枢纽机场优势,打造成都为联动欧洲与东亚的国际交往中心,结合成都田园城市风貌、特色文化资源与生活气息,发挥对国际国内商务人群的吸引力,加快产业升级。重点应推动总部经济发展,加快国际组织在成都的布点,加快国际化的步伐。

其次,培育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中心。一是依托成都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成都国际地位的旅游城市,巩固“北京、西安、成都”三大中国国际旅游之都的地位;二是发挥航空与中心城市优势,提升旅游集散组织与旅游服务能力,加强与乐山等旅游城市的快速联通,促进西安-成都-昆明区域旅游通道建设;三是结合成都慢节奏、重生活的特性,发展艺术、博览、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

第三,打造世界级的消费娱乐中心,要立足区域、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升级发展成都的消费娱乐功能。结合电子商务发展,打造新型的商业业态,建设体验性的消费服务基地。积极发展类似迪斯尼乐园等主题公园,助推成都服务业提档升级。结合影视文化发展,促进传媒与娱乐业发展。

第四,构建国家科技创新服务基地。目前成都在机器人等许多高端科技方面已有基础,未来应注重军转民应用等进一步发展。同时,注重微笑曲线下游创新领域的发展,结合互联网经济、电商发展,打造成都市场营销领域的研发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争取国家“市场创新”方面的配套改革实验政策。

(二)重庆区域功能建议

首先,建设西部现代生产基地。把西向开放、长江口岸开放等结合起来,发展重庆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其中,电子产品、整车装备、临港加工制造是发展重点。传统产业向外转移的如汽摩配件等,本身辐射带动能力比较强,应有计划地向渝西、川北地区转移,发挥对区域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撬动川渝东部地区工业化进程。

其次,构建西部综合货运枢纽,发挥长江联动西北、西南的多向开放纽带作用。加快贯通南北的区域铁路通道建设,注重新通道与重庆港口之间的衔接,将重庆“米字形”铁路枢纽的地位充分发挥。加快建设果园港到团结村铁路枢纽港之间的支线铁路建设,将长江口岸与欧洲贸易对接,充分发挥双向开放的枢纽作用。

第三,打造重庆内陆商贸流通中心,承载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贸易中心的功能要求。依托重庆区域贸易地位提升机遇,结合现代电子商务带来的升级变革,建设新型商务商贸园区。加快物流业升级发展,培育第三方物流,加强货运产品细分服务,提高流通服务水平。加快新型商品流通渠道建设。

第四,发展长江上游金融口岸,结合国际贸易需求、产业与物流业发展趋势,积极发展离岸金融、口岸贸易服务。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结合西南、西北方向的国际开放,加快内陆金融中心建设。

三、城市空间发展建议

在既有城市内部矛盾加剧、产业功能升级与新城市功能发展的情况下,成都与重庆既有城市格局未来面临着重大的调整需要,这里列出主要的对策建议。

(一)成都空间布局建议

首先,推动工业向外调整,推动第二产业跨越龙泉山向东部丘陵地区布局发展。由于成都天然的大气扩散瓶颈和成都平原田园生态保护的要求,不宜在龙泉山以西成都平原范围内继续集聚过多的产业,减少产业开发与工业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在退二进三的基础上对腾挪出来的用地进行服务升级。在龙泉山以东推动公路铁路建设,组织分散的产业城镇组团。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应尽量迁出四川盆地范围。

其次,要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修复。一方面是田园环境的修复,重现天府之国的田园风光;一方面是成都水系统的修复,包括岷江、沱江的污染源头治理,以及成都范围内的水生态环境的建设。逐步推动成都生态景观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加强成都西部龙门山一线与都江堰生态保护与管控。

再次,要加快新能源的全面应用,尤其以新能源汽车为重点。由于成都大气扩散的能力薄弱,即使城市不发展工业,也会因汽车尾气排放等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必须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而当前越发严峻的成都雾霾问题,加剧了这一问题解决的紧迫性。建议新能源汽车全面推广,相关配套充电设备等在近年内全面建设。

文章来源:《人口与经济》 网址: http://www.rkyjj.cn/qikandaodu/2021/0710/1721.html



上一篇:甘肃省综合交通网络与人口经济耦合分析
下一篇:不只是户籍那点事儿户籍制度城市化与产业升级

人口与经济投稿 | 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人口与经济版面费 | 人口与经济论文发表 | 人口与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口与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