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烽火中的画意诗情芦芒的军旅生涯与艺术人生(2)

来源:人口与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43年,新四军三师在阜宁县芦蒲镇建了第一座烈士纪念塔,名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塔顶是一座铁铸新四军战士

1943年,新四军三师在阜宁县芦蒲镇建了第一座烈士纪念塔,名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塔顶是一座铁铸新四军战士塑像。1945年,新四军四师在洪泽湖畔的泗洪县半城镇,为纪念彭雪枫等浴血牺牲的将士,又修建了一座“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淮北解放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塔顶塑像为铜铸新四军战士形象。这两座新四军战士的雕塑,都是芦芒设计创作的。

解放战争时期,芦芒撰写的纪实文学《郭大娘藏枪立功》,生动刻画了拥军爱军、临危不惧、可敬可亲的老大娘的形象,反映了解放军与老百姓的鱼水情深,发表在1947年5月27日《淮海报》上,当即引起不小的轰动,起到了有力的宣传效果。1948年的诗《女担架队员》,以一个农村妇女参加支援前线抬担架工作为缩影,反映全体民众自愿投入解放战争,从而汇成人民战争海洋的大势所趋:“她抬着他,在火光熊熊的战场上穿插。在弹雨密密的烟雾中,白色的包头布在飞扬,她的脸上照出一片动人的红霞,白头巾像胜利的鸽子和喜鹊,在火焰中急急地飞闪……”此外,芦芒还创作了不少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墙头诗,在部队和当地老百姓中间广为流传,达到了“诗和人民在一起”的境界。

画家、美术评论家谢春彦在回忆文章中提到:“芦芒是马雅可夫斯基式的激情派革命诗人,个子不高,却美丰姿,眸子清澈有神。”而在朗诵艺术家殷之光眼中:“他为人热情洒脱,待人非常真诚,平时说话与动作充满了青年人的朝气、诗人的气质,从他身上可以汲取无限的力量。”他的音容笑貌、不凡气质和诚以待人、朝气蓬勃、激情四射的风范,永远印刻在友人的脑海。

1979年2月20日,芦芒因突发脑溢血而不幸病故。这位诗画双绝、豪情满怀的艺术家,匆匆离去时只有59岁,甚至连家人也来不及道别,空留多少遗憾……

徐迟在《是诗人,是画家——悼念芦芒》一文中悲痛地写道:“亲爱的诗人,你还没有老,可是已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文艺界何其不幸,又有一颗星星突然陨落……”

在芦芒的追悼会上,谢春彦曾亲笔写下挽联:“诗绝,画绝,如今都成绝响;冷风,热风,从来不失风范。”这简短的20个字,应该最能概括芦芒的人品和艺术造诣,细细品读,其人如在眼前。

如今,在上海青浦福寿园的绿树环抱、芳草茵茵中,树立着他那充满浓郁艺术气息、别具一格的墓碑。墓碑上刻有他的战友、兄长赖少其题写的“芦芒千古”四个大字,并镌着几行他生前创作的诗句:“别让岁月的马车丢下我们,别让那时代的齿轮赶过我们。我们要踏着岁月的马车,扬着闪电的鞭子,推动着时代隆隆地前进。这就是我们的最大幸福!”

人生道路短暂,艺术之树长青。一位诗人、画家,有万千读者捧读诗篇,赏析画作,又有自己的佳句作伴长眠,何尝不令人欣慰呢?

军民团结(木刻)芦芒作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每当耳畔响起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似又回到静谧澄净的微山湖,目睹铁道游击队战士们浴血奋战的硝烟场,如同身临其境,思绪久久不能平静。这首脍炙人口的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由芦芒、何彬作词,吕其明作曲,自1956年诞生起,迄今已广为传颂60多年。作词者之一芦芒,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用诗和画作为武器,为抗战文艺作出了杰出贡献。

芦芒,1920年生于上海老城厢,原籍浙江鄞县,本名李衍华,小名福荣,又名李洵,笔名鲁莽、芦芒等。他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1939年参加新四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任华东海军政治部画报社社长,1953年转到华东文联工作,后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1960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自1940年至1949年,他创作了大量诗歌,于1955年整理出版第一本诗集《东海之歌》;1956年起,陆续出版《红旗在城市上空卷动》《上海、上海,向前!向前!》《东方升起朝霞》《奔腾的马蹄》《大江行》《红色的歌》等诗集;1980年接连出版《芦芒诗选》《芦芒歌词选》;1984年出版《芦芒画集》。他的著作流传甚广,深受读者喜爱。

新四军成立之初,有个战地服务团,专门设绘画组,成员包括沈柔坚、吕蒙、梁建勋等。年仅19岁的芦芒,从上海跋山涉水,来到位于皖南云岭的新四军驻地,成为其中的重要一员。芦芒等用木刻刀和画笔,绘制布画、壁画、标语、传单画等,全身心投入抗日宣传,发动了独特、犀利又深入人心的宣传攻势。1939年,他们还编印了以漫画和木刻为主要形式的《抗敌画报》。此外,他们还刻制作战地图。后来,新四军又出版《东进画报》,由陈毅亲笔题字,芦芒任编辑,共出版了32期。

文章来源:《人口与经济》 网址: http://www.rkyjj.cn/qikandaodu/2021/0514/1433.html



上一篇:白云生处有人家大瑶山考察笔记
下一篇: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质及其经济

人口与经济投稿 | 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人口与经济版面费 | 人口与经济论文发表 | 人口与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口与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