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设计及评析(3)

来源:人口与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教学媒体运用合理有效,选择的资料丰富、真实。传统教学板书与多媒体有效配合丰富了课程资源,突出地理学科特点,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地图在教学中

教学媒体运用合理有效,选择的资料丰富、真实。传统教学板书与多媒体有效配合丰富了课程资源,突出地理学科特点,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地图在教学中启智、激趣、感美、德育的功能。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对鼓励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对案例进行思考和展示组内讨论的成果时,用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的不同见解,影响了学生思维发展。教师在课堂巡视过程中,未能及时处理组内讨论暴露的问题,出现了冷场和偏离主题的讨论。

(此课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Ⅱ第一章。)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教学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三、教学难点: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上课之前送同学们一个礼物,天下第一福的“福”字在写法上暗含子、田、才、寿、福五种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可见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就从“福”开始一起学习文化及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首先我们来一起来判断屏幕上的景观图片中哪些属于文化现象?(图略)生:除1和6外都属于文化现象。师:文化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生欣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景观图片。)师:不同的地理环境是否会形成相同的文化现象呢?大家请看蒙古服饰,谈一谈服饰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靴子的功能,冬季防寒,夏季防蚊虫,便于骑马。师:黑袍在伊朗高原的自然环境中有什么作用?生:头巾有防风沙的作用。师:纱丽在南亚地区的自然环境中有什么作用?生:透气性好,体感凉爽。师:和服与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联系?生:日本人有泡温泉的习俗,这种服饰洗浴时比较方便(相当于浴袍)。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对人口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二)婚俗、宗教文化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22页文化背景与人口相关内容,并进行总结。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婚俗文化的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师: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各种保障制度完善,年轻人投入到教育、学习、事业的时间较长,晚婚晚育逐渐成为一种习俗。而女性经济上的独立,政治诉求高,导致离婚率较高。这种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什么?生: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师:发展中国家的早婚早育和稳定的婚姻文化对人口有哪些影响?生:提高了人口出生率。师:这就是婚俗文化对人口的影响,而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产物,对人口再生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请大家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材料1:世界各大宗教都有自己的婚姻观、生育观、人口观,他们几乎一致认为婚姻是神圣的,人们应当在自由平等、互敬互爱的前提下遵守“自由自主”的婚姻制度,反对人为地限制生育,主张增殖人口。这种婚育观对当今世界人口数量以及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2:在我国宗教对人口的抑制最突出的表现在佛教僧侣的独身上。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兴盛时期,佛寺多达数万所,僧尼人数几百万,而当时全国人口约有五千万,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对人口的抑制很显著。近代以来,在汉族地区,宗教的影响趋于衰微(佛教在生育、孝道等问题上已向儒家思想靠拢),解放前在少数民族中,佛教对人口抑制真正造成严重后果的是西藏和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伊斯兰教一向对生育持促进态度,迄今相关民族出生率仍较高。师:从材料1、2中我们可知,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宗教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什么?生:提高了人口出生率。师:虽然佛教对人口生产的态度十分消极,但佛教在生育、孝道等问题上已向儒家思想靠拢。可见中华文化对我国的影响之深,那么中华文化对我国人口产生了哪些影响呢?生:生育率、职业选择和人口流动。(三)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婚姻观——师: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了增加丁税和劳役以及弥补战争的消耗,普遍提倡早婚,这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农业社会,早婚早育促进了劳动力的增殖。而当代的中国人口压力十分沉重,适当的晚婚晚育逐渐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生:降低人口出生率。生育观——师:我国古代受宗法制的影响,传宗接代、多育多子、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正所谓“门前车马非为贵,家有儿孙不算穷”。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男女都一样的新观念得到了广泛认同。对新文化的认同也得益于中国文化“家国观”的影响,有国才有家,在对育龄女性的调查中,大多数女性的回答是“响应国家号召”。生:降低人口出生率。师:对缓解我国人口压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择业观——师:“士农工商”是我国古代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士为统治阶级,农被尊为财富的制造者,而工商业者则被称为不创造财富的人,常常受到统治者的贬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新文化。生:增加了职业选择。师:对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有着积极的作用。迁移观——师:“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思想及当时交通条件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在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安土重迁逐渐成为一种习俗。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封闭保守的社会环境被彻底打破,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今天我还在这里读书学习,明天就可登上泰山观看日出。这种四海为家的新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生:提高人口素质。师:人口的这种大迁徙是如何提高人口素质的呢?生:不知道。师:婚姻范围的扩大可以相互弥补彼此的基因缺陷,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人口通婚,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从而提高人口素质。(四)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的学习,哪位同学总结一下什么是文化现象?生:婚俗文化、宗教文化、职业选择、价值取向和人口流动观念。师:文化对人口有什么影响?生:影响人口的自然增殖、人口迁移和地域分布等。板书设计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概念的区分:1.文化2.地域文化一、婚俗、宗教文化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1.中西方婚姻对人口的影响2.中西方宗教对人口的影响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1.古今文化对人口的影响2.文化是发展的五、课堂练习(1)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意味着长达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结束。试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答案:中国老龄化提前,老年人的社会抚养比呈上升趋势,社会负担加重。(2)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答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封闭保守的社会环境被彻底打破,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随着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六、教学评析这节课教学设计思路新颖,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体现了新课程关于“教学内容选取要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要求”。运用不同区域的文化现象作为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如蒙古服饰——靴子功能,冬季防寒、夏季防蚊虫,便于骑马;黑袍——头巾有防风沙的作用;纱丽——透气性好,体感凉爽;和服——日本人有泡温泉的习俗,这种服饰洗浴时比较方便等文化差异的介绍,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这节课的亮点是课堂导入和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用天下第一“福”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体验不同文化对婚俗及人口增殖的影响,体现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积极性、探究兴趣与热情都很高。教学媒体运用合理有效,选择的资料丰富、真实。传统教学板书与多媒体有效配合丰富了课程资源,突出地理学科特点,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地图在教学中启智、激趣、感美、德育的功能。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对鼓励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对案例进行思考和展示组内讨论的成果时,用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的不同见解,影响了学生思维发展。教师在课堂巡视过程中,未能及时处理组内讨论暴露的问题,出现了冷场和偏离主题的讨论。

文章来源:《人口与经济》 网址: http://www.rkyjj.cn/qikandaodu/2020/0922/422.html



上一篇:人口消失一半,地球会怎样
下一篇:

人口与经济投稿 | 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人口与经济版面费 | 人口与经济论文发表 | 人口与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口与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