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从生命政治到文化治理对公共文化的一种定位与(4)

来源:人口与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艺术智性活动具有教化的作用,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都是渊源悠长的理论传统,但这与现代社会的文化治理存在区别。其一,古代社会的文化权力更多

艺术智性活动具有教化的作用,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都是渊源悠长的理论传统,但这与现代社会的文化治理存在区别。其一,古代社会的文化权力更多地通过文化精英内部的交流循环而实现,在现代意义的“人口”概念出现之前,文化权力较少触及下层民众;其二,即使文化权力触及到下层民众,也是通过对王权的宣扬和下层民众的文化控制而实现的,比如中国古代的戏曲,历来被统治者所重视,正是因为其是一种重要的宣扬封建道德、教化百姓的工具;其三,古代社会的教化着重灌输某种特定的道德价值,而现代社会的文化治理更关注在主体身上诱导一种特殊方式的生存道德本身。因此,只有到了近代社会,艺术智性活动才作为日益治理化社会的一种工具,“以一种积极建设性的方式来改善一般大众的特殊精神和行为品性,并且可以成为培养公民计划的一部分”。(22)[英]托尼·本尼特:《文化、治理与社会》,王 杰,强东红等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第212页。

三、对公共文化的定位和解构

体系化的公共文化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西方国家从自由型国家向福利型国家的转型,公共文化成为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歌剧、芭蕾舞、戏剧等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公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公共文化其理论基础是公共品和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文化属于公共品的一种,其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政府要将其纳入公共管理的范畴。从前现代国家将文化视为社会精英把玩的特殊领域,视为宣扬封建伦理的工具,到现代国家将文化视为公共管理的范畴,视为必须要保障的文化权益,这种转换中间必经的一环就是福柯“生命政治”框架下的安全配置,将文化作为治理的手段成为现代国家一种必要的安全配置。

18世纪后期现代国家的安全配置领域包括“公民的数量、生活必需品、健康问题、对公民职业的治理、商品的流通”,(23)[法]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钱 翰,陈晓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29~432页。这些都是与国家力量的基本构成要素相关的领域。文化何以在生命政治中越来越受到现代国家的青睐而成为安全配置的一种?

其一,随着社会日益治理化,人口的素质与治理的效果联系在了一起,因为新的“牧领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它要求一定的文化水平,不仅要求‘牧羊人’具有,还要求其‘羊群’也具有”。(24)[法]福柯:《整全与单一:对政治理性的批判》,《福柯读本》,严泽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4页。这样,“才可能在康德所说的依凭理性启智之后生发出来新的内心臣服……听懂资产阶级理性引导的牧领口哨”。(25)张一兵:《从牧领到治安:现代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微观生活化治理触角——福柯的法兰西学院演讲评述》,《学术研究》2015年第5期。其二,现代国家的政治理性要求国家对内要增强国家力量,对外要在国际竞争中保持平衡,生命政治要求对人口整体的状况负责,人口的幸福与国家的力量连接在了一起,“让人们的幸福成为国家效用,让人们的幸福成为国家本身的力量”。(26)[法]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钱 翰,陈晓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34页。个人生活成为国家关注的特殊领域。其三,生命政治是在自由主义的框架中展开的。自由主义框架下的治理,考虑人的自由和人的利益,“权力把自己理解为一种调节,它只能通过每个人的自由才能运转”。(27)[法]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钱 翰,陈晓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1页。于是,文化就被建构为一种绝好的手段,这种手段“典型地依赖于尊重个体(或共同体)的自由和自主而影响社会,寻求远距离和并不直接地支配个体,把他们作为积极行动者引入他们的自我转变和自我调控”。(28)[英]托尼·本尼特:《文化、治理与社会》,王 杰,强东红等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第472~473页。本尼特在他博物馆研究的系列文章中指出,早期私人博物馆的叙事策略是炫耀财富,展示王权的至高无上,并将贵族和大众隔离开来,法国大革命之后,公共博物馆出现,为把下层民众转化为合乎秩序的、理想的、自我规范的公民提供了一种机制。

综上所述,公共文化是18世纪日益治理化社会中发展出来的一种安全配置,也是自由主义框架下以审美智性文化为手段,试图唤起主体自我调控的一种治理方式,这种治理方式,在早期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图书馆出现时已见端倪。随着政府治理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也随着公共文化领域的进一步扩张,公共文化逐渐演变为具有公共性的所有机构、设施、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并与公益性、非营利性、公共财政等公共管理理念密切联系。

文章来源:《人口与经济》 网址: http://www.rkyjj.cn/qikandaodu/2021/0717/1736.html



上一篇:新加坡华人与新加坡建筑
下一篇:政治认同以人为本重塑现代国家概念

人口与经济投稿 | 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人口与经济版面费 | 人口与经济论文发表 | 人口与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口与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