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白云生处有人家大瑶山考察笔记(2)

来源:人口与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充作导游的是一个叫阿康的小伙子,十分热情,邀请我们去他家烤火。他家倒还是传统的泥瓦房,共两层。奇怪的是二楼的木楼梯开在大门之外,分左右两

充作导游的是一个叫阿康的小伙子,十分热情,邀请我们去他家烤火。他家倒还是传统的泥瓦房,共两层。奇怪的是二楼的木楼梯开在大门之外,分左右两边,各自通往二楼的两个房间,楼梯下面也藏着两个房间,单独开门,这样一看,整座房子朝外开的门有五个!我们顿时懵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建筑!

阿康解释说,这样是为了子女出入方便,年轻人都玩得晚,大半夜进家门的动静会吵到父母,所以在外头开门,这些房间都是年轻人住的。我顿时明白,瑶族跟许多南方少数民族一样,自古都是自由恋爱,男女青年婚前相互来往频繁,相比汉族,受儒家伦理道德束缚较少,虽有父母之命,却无盲婚哑嫁。父母用一幢特别的房子,贴心地给年轻人留出自由空间,体现了瑶族的传统婚姻恋爱习俗,更体现了为人父母对于子女的宽容关爱、子女对父母的体贴孝顺,让人十分意外,又觉得很是感人。如果给土瑶传统建筑下一个定义的话,我想是“自由、信任和爱”。

天很冷,家家都烤火,而且烤火不是像城里人那样斯文地用电炉或者炭火,而是大根的木柴架起来燃烧的熊熊大火,一看就让人心生无限温暖。我们坐在火堆边闲聊,外面下着雨夹雪,我在烤被淋湿的衣服。阿康拿出一盆在山上挖的、精心养育的据说叫“石斛”的野生植物,掏了两条根系来给我们煮茶喝。茶汤颜色清淡,闻着有一股植物的清香,但喝进嘴里竟然有一种香菇的味道,十分奇妙。听说这东西很好,我不知道好在哪里,只是狠狠地喝了两大碗。我们还厚着脸皮在阿康家吃了一餐饭,菜很简单,几碗青菜,一碗很咸的炒肉。但其中一碗野菜汤十分美味,我尝了一筷,又嫩又滑,入口即化,饱满的鲜味在口中溢。我以为是用鸡汤煮的,阿康却说只是普通的白水煮野菜,放了油和盐。不知道是什么野菜,竟然这样好吃!于是我一人吃掉了大半盘。

阿康家有不少有趣的老物件儿。例如陶制的筷筒、古朴的牛角号,最有价值的是几张破烂的纸张,上面用整齐秀气的小楷记着一些句子,是土瑶的情歌。约莫有十来首,皆七言,压尾韵,我读了一下,字字含情,句句有意,善用比兴,风格朴实敦厚,是民间歌谣的一贯特色,可惜数量不多,但也够我们激动的了,拍了好多照片下来,又叮嘱阿康有时间拿出去裱一下,再复印,好好地保存。

到了晚上,重头戏来了。大家没有忘记我们此行的目的吧?近距离观察土瑶的传统婚礼。

新郎新娘在举行婚礼仪式

天黑的时候,男方派了两男两女四位媒人来到女方家。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土瑶的传统服饰十分简洁,颜色为黑色或者蓝色,男子对襟短衫加长裤,女子右衽长衫加短裤,衣服用绣花包边,腰束彩色丝带。最复杂的是女人的帽子,前面一整块绿纹硬塑料壳包着额头,后面是绣着花纹的艳丽布巾盖头,用五彩丝线系稳,花纹很有特色,是用彩线绣上字或者诗句。但这还不是最奇特的,最有特点的是领子,一共五层,最外一层是白色,下面几层有蓝有黑,绣着精致的花纹,非常漂亮。当然新郎新娘的服饰要复杂一些。新娘的上衣和裙子全都用五彩丝线包裹,垂在身上,非常艳丽!连额前都用下垂的丝线挡着,有点像汉族古代女性头冠上的珍珠挂帘或流苏,起着盖头的作用。新郎则多了一顶毛巾扎的帽子,虽然简单,但看起来很帅。

话说回头,男方媒人上坐,女家负责招待的人端着茶盘敬茶、敬烟,唱敬茶歌。到正式宴席,还有敬酒歌、劝菜歌,反复两次,歌词有所改动,但曲调都是一样的。说实在的,虽然想说瑶族的歌谣很优美动听,但曲调确实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虽然我听不懂,但也从中听出悲凉的苦意——瑶族的民歌大多如此,曲调低沉悲凉、凄苦哀愁,就算是如此喜庆的场合也不例外,这大概跟瑶族的历史有关。瑶族号称“东方吉卜赛”,看着浪漫,但并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瑶族几千年来的历史都充满居无定所漂泊无依的凄凉,受封建王朝歧视镇压、受原住民驱赶欺压,不得已往岭南的高山密林寻求庇护。“岭南无山不有瑶”“食尽一山则它徙”,高山密林意味着交通闭塞、耕地稀少,生活不便利,日子艰难,反映到民歌当中,就成了一首首能拧出苦汁子的歌谣,浸透了他们的哀伤和绝望。故而即使现在日子好过了,山里修了路、盖了新房,家家有摩托车,顿顿有肉吃,但唱出的歌仍旧是旧日的曲调,也许是不遗忘过去,也许是告诫子孙后代更好地珍惜当下,学会感恩。

文章来源:《人口与经济》 网址: http://www.rkyjj.cn/qikandaodu/2021/0514/1432.html



上一篇:我国居民死因分析研究现状
下一篇:烽火中的画意诗情芦芒的军旅生涯与艺术人生

人口与经济投稿 | 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人口与经济版面费 | 人口与经济论文发表 | 人口与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口与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