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影响因素辨识研究(2)

来源:人口与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出行生成预测是基于未来的人口和岗位分布,对每一个小区产生和吸引的出行数量进行预测,目前,国内通常采用出行率法,其基本原理是: Gi=U·Qi 其中

出行生成预测是基于未来的人口和岗位分布,对每一个小区产生和吸引的出行数量进行预测,目前,国内通常采用出行率法,其基本原理是:

Gi=U·Qi

其中,Gi表示某交通小区i的产生或吸引交通量;U为出行率;Qi表示某交通小区 的人口或岗位数。

可见,未来年的人口和岗位是决定出行发生和吸引总量的关键因素。

出行分布是预测从起点小区到终点小区(OD)的交通量,目前,国内通常采用重力模型,其基本原理是,小区i和j之间的分布交通量可以表示如下:

其中,Gi、Ai、Rij分别表示 i小区的出行产生量、j小区的出行吸引量以及小区 i、j之间的距离;k、α、β、r为系数。

方式划分是对每组起、终点间各种可能的交通方式所承担的比例进行预测,即决定出行者采用何种交通方式出行,通常采用分担率曲线法,其原理是根据个人出行调查结果,以横轴表示影响交通方式分担率的某个主要因素(如距离)的特性值,以纵轴表示各交通方式的分担率,由此建立表示分担率变化的曲线。据此曲线,可以求得各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在国家强化“公交优先”战略的背景下,目前国内在运用此方法时,模型师基于政策目标导向,过于乐观地预测未来年的公共交通分担率。

路网分配是将每种交通方式的起、终点(OD)之间的客流量通过各自有关的模型网络分配在特定线路上,通常采用最短路径法、多路径概率分配法等。

根据客流预测原理分析,人口是控制模型出行总量的关键因素,公交分担率是控制公交出行总量的关键因素,二者产生误差,将直接影响模型总量误差。

3 案例分析

无锡市轨道交通自2014年开通至今,客流增长缓慢,客流效益较差,远低于预测客流,本文选取无锡轨道交通1号线进行案例分析。

3.1 无锡市概况

无锡市位于江苏省南部,下辖梁溪区、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新吴区5个区及江阴、宜兴2个县级市,总面积为4627平方公里。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常住人口655万,其中市区人口363万人。于2014年开通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构成无锡市区十字骨架网。

3.2 1号线设计方案与运营方案对比

a.线路设计方案:

1号线(堰桥~雪浪),北起惠山新城的惠山大道,自北向南经过西漳镇、无锡火车站、胜利门广场、三阳广场、朝阳广场、太湖广场、滨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民广场、大学城至雪浪。线路全长30.52公里,设车站24座,其中换乘站1座,在三阳广场站与2号线换乘。

b.1号线实际走向:

起于惠山区堰桥站,止于滨湖区长广溪站,自北向南贯穿惠山区、梁溪区,滨湖区五个市辖区。本线途经惠山新城、无锡火车站、老城区、太湖广场、太湖新城核心区等多个城市重要功能区。一期工程全长29.42km,设站24座,其中换乘站1座,在三阳广场站与2号线换乘。

图1 1号线运营方案

图2 1号线设计方案

1号线线路设计方案与运营方案在起终点、长度、换乘站点、线路主要路由等方面均没有发生较大变化,设计线路方案与实际运营线路方案基本一致。

3.3 运营客流与预测客流对比分析

运营客流通过统计2017年4-5月的运营数据获得,预测客流数据采用工可阶的客流预测报告中的数据,客流指标对比如表3所示:

表3 无锡1号线运营客流与预测客流主要指标对比?

由表可知,在运营长度只存在4%的误差情况下,客运量、周转量以及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预测误差均在100%左右,线路负荷预测误差为87%,平均运距预测误差为8%。总体来说,预测客流误差较大。

通过对比无锡1号线预测模型与实际数据,人口预测误差达到13%,直接导致了出行总量的预测误差,公交分担率预测误差达到58%,共同导致了公交出行量误差达到83%,在此基础上进行客流分配,1号线客运量误差达到125%。可见,由于人口、公交分担率带来的误差,在预测模型后续阶段中还会继续放大。

表4 预测前提与实际情况对比分析指标 单位 实际数据 预测数据 预测误差常住人口 万人%岗位数 万人 155 178 15%出行总量 万人次/日 1035 1199 16%公交分担率-19%30%58%公交出行量 万人次/日 197 360 83%轨道占公交 - 12% 14% 23%轨道客运量 万人次/日 23 52 125%1号线 万人次/日 13.4 26.3 96%

人口总量误差导致轨道交通客运总量预测误差,人口分布误差导致轨道交通分站客运量以及断面形态的预测误差。将1号线分为内环以内范围(民丰站-人民医院站)和内环以外范围(其他区段),内环以内的人口预测误差为2%,内环以外的人口预测误差达到25%,同等程度导致了车站客运量的预测误差,致使内环以内的车站客运量预测误差为44%,内环以外的车站客运量预测误差达到195%。

文章来源:《人口与经济》 网址: http://www.rkyjj.cn/qikandaodu/2020/0916/398.html



上一篇:1860-1917年中俄关系影响下的绥芬河人口变迁
下一篇:“人口”系列微专题探析

人口与经济投稿 | 人口与经济编辑部| 人口与经济版面费 | 人口与经济论文发表 | 人口与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人口与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